4118云顶集团手机版

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> 4118云顶集团手机版 > 教学科研

【远志论坛连载8】鞠丽老师:渗透核心素养 升华政治课堂

时间:2017-02-22 13:54:15  发布人:  点击:1395次

 

鞠丽概况:

中学政治高级教师,大连市骨干教师、大连市“三育人”先进标兵、大连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。

教育格言: 

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,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。

 

渗透核心素养     升华政治课堂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,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,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。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点: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学素养;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,又是超越学科的。可见,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,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,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。 

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、五育之统帅,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关键的作用,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。高中政治课程要以提升学生“政治认同、理性精神、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”作为政治学科素养,培养有理想、有思想、有尊严、有担当的中国公民。《思想政治课程标准》在“课程的基本理念”中要求:“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、智力、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,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、可塑性等特点,在敬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,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感、循循善诱的方式,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。”这也为大家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依据。如何渗透核心素养、升华政治课堂呢?大家要做好核心素养在政治教学中的转化。

    首先,在课程设计方面,求新求实,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和理性精神。

     政治课堂要更多地引入社会热点,构筑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,创设教学情境。我在高考策略论坛上,讲授《当代国际社会》一课尝试了时政热点的“微课播报”,我当时根据重、难点常识进行“微课播报”导入,引入我国外交的时政热点,创设课堂情境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通过“微课播报”进行导课,真正让教师起到传道授业的作用,但对大家教师来说任务量很大,要求也很高,后来我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,就是可以增加三分钟课前“时政演讲”。通过“时政演讲”,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,让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资讯播报活动,他们讲自己关心的时政资讯、社会现象和国际形势,可以触碰到他们心理上的“兴奋点”,因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。学生在认真倾听同伴的演说之后再进行点评,养成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提升政治素养,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。学生在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中,从天下事引出理论,寓理论于天下事,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教益,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,从而获得普遍的政治认同,这将是一个有效的尝试。

    其次,在教学实践方面,扎实落地,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公共参与意识。

    政治课堂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,落实开展体验式教学。我在讲授《股票、债券和保险》一课时就尝试了这一教学方法。投资理财的选择涉及到生活实际,专业性还比较强,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,平时实际接触的少。为了同学们更好地加强理解,提升理性思维,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“课堂实践,方案探究”为主题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。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项家庭投资理财方案。提出任务:请依据你对各种投资收益和风险的认知,分组对三个不同家庭进行投资理财分析,并根据所掌握的有关投资常识对方案进行论证,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加以评价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不仅突破了本课的常识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维。

    我在讲授《民主选举》一课时,恰巧赶上下周是升旗班级,我灵机一动,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模拟民主选举的模式,选两名升旗手,并给以条件设定,同学们特别踊跃,有主动报名的,有候选人差额竞争的,有条件限定后只有一个候选人的……通过同学们的切身体验感悟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选举,进而设定本课问题让同学们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,效果非常好。体验式教学充分敬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,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,在ACE课堂模式的支撑上更加充满活力,更好地做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,提升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。

    再次,在课程资源方面,积极拓展,提升学生政治情怀和参与能力。

    课程资源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,看不见的称之为课堂学问,看得见的就是所有有形的课程资源,例如大家的教材、学案、课件、微课……其实大家往往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课程资源,那就是学生本身。政治课要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,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。我在教授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》一课时,对于巩固我国的民族关系,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,我设计了“我体验 我收获”这一环节,几名同学表演一段小品,细节如下:

    第一幕: 班长:(先容新同学——阿里木江)阿里木江:(向大家打招呼)

    第二幕:(下课了,甲对乙同学说要去认识新同学……)

    乙:先容自己,听说新疆的羊肉串很好吃?(学新疆话)

    阿:是的

    甲:咱二中食堂的是红烧肉更好吃,相当够味,中午我俩带你去吃,也顺便看看咱们学校,那是相当漂亮了。

    阿:谢谢你们的好意,但我不吃红烧肉。

    甲:红烧肉老好吃了,吃了这顿想那顿。

    乙:哦,你是不是信教呀?伊斯兰?哎,这清汤淡水的吃一辈子,多亏呀!不吃算了。要不周末咱去打篮球吧?

    阿:这周末也不行,我还要去清真寺做礼拜。

    甲:北京街那个么?拜什么拜呀?什么真主呀?哪有呀?多没意思呀!还不如活动活动筋骨。

    乙:真是沟通不了。走了

    甲:对,还是离远点吧!

同学们用大连话惟妙惟肖的表演之后,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。我进而抛出一个问题:你同意小品中甲乙同学的言语吗?为什么?你会怎么做?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很快突破了教学难点。虽然大家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举措,但很真切,很好地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政策的认同感,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政治情怀和政治参与能力。

    最后,在学科整合方面,努力推进,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。

    政治学科虽然有它的独立性,但它与其他学科是紧密联系的,哲学更是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导。推进学科整合是大家政治课的一大亮点。我观摩过一堂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》的公开课,这节课将不同学科以及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演绎得精彩绝妙,很值得大家学习。

    教师从《诗经》解读屠呦呦名字为导课,非常清新自然,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,政治课的文学气息迎面而来;教师又别出心裁地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小实验,通过实验让学生透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、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,通过实验把这对哲学关系诠释得直观、微妙;教师再次创设“屠呦呦与青蒿素”的情境,让学生发现科学之美、科学探究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、质量互变规律的理性视角。整节课充满人文与科学气息,哲学思辨的味道也异常浓厚,是一个美好且快乐的课堂,学生愿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去品尝人文、科学、哲思的味道。整节课完美地演绎了学科整合,将情境素材鲜活接地气,把哲学原理演绎得如此美妙,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理性素养的培养,这样的课才是真正能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,是学生课后或者走入生活,依旧可以带得走的东西。可见,作为政治教师,要渗透核心素养、升华政治课堂,首先要提升大家自己的专业素养,形成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相适配的教学策略,再对学生进行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渗透,进行道德感染与思维影响,这或许会在他们的生命中长时间持续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。

    理念决定未来,行动改变当下,大家要切实把理念和行动结合起来。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,贴近学生的生活;如何用好教材,弥补教材滞后的缺陷;如何鼓励学生设问,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;如何创设情景,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;如何将理论常识学习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,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,进而学会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……大家需要去实践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,对大家来说任重道远,仍需持之以恒!

 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